2)第590章 水稻收获_原始人日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木犁田耙和青铜工具一直都在不断推广和增加,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刀耕火种的局面,但在徐晨和一群巫的督促安排下,农耕也还是进行的比较顺利。

  徐晨不指望农田都能和穿越前那样精耕细作,但至少要保证一定的翻耕力度,尽量除掉农田之中的草根和荆棘,让农作物涨势比野草强就行了。

  毕竟条件和产量都摆在那里,广种薄收在很长时间内都还是主要方向,用更大面积的耕种来填补劳动工具和人口数量的不足就是最好的选择。

  反正拱火盆地有近百里长二十里宽,足够开垦出来数十万亩农田,养活区区几千几万人绰绰有余。

  巴族的农耕生产眼下已经不需要徐晨操心。

  王城建设暂停之后,徐晨几乎天天都往刺叉族定居地附近跑。

  开春他发现刺叉族竟然在播种水稻之后,亲自上阵指导开垦了几亩水田,还弄感冒躺了十多天,不过付出也还值得,秋天收获第一批水稻,产量比麦豆强不少,亩产六十斤左右,绝对是一个比较喜人的丰收。

  因此今年徐晨决定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不过水稻种植条件比麦豆更加严格复杂,生长期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因此农田只能开垦在便于浇灌的低洼地带。

  为了开垦水田,唯一熟悉水稻生长习性和耕种经验的刺叉族,就成了主力。

  徐晨经过几次调研之后,在城西方向刺叉族附近,利用溪流和低洼湖泊地带,规划出来近四百亩水田。

  刺叉族也被免去了修建王城的劳役,而是投入大半的人力和时间,从秋收之后就开始修建水田。

  如今几个月过去,改造的已经有些模样。

  开挖几条灌既沟渠和几个低洼处的小湖泊连通,然后依托地势,围造起来一些水田,田堤一圈一圈高低错落,看起来和旱地绝然不同。

  拱火盆地面积很大,看起来一展平阳,但实际上并不平整,而是亿万年的冲刷形成成高低起伏的状态,再加上溪流小河分割,其中低洼部分一到夏季便开始大量积水,形成大大小小的池塘湖泊,就成了野鸟栖息的家园。

  若是穿越前,这种河滩地形非常适合大型机械开垦作业,要想全部改造成平整的水田非常容易,只需要推平之后开挖灌既沟渠,就能建成成数百亩甚至上千亩一块的大型水田。

  但眼下,却只能依照低矮起伏的地势,用人工一锄头一锄头的开挖围建成为小块的水田。

  但即便如此,只要水稻引种成功,这种产量比麦豆高至少五成以上而且口感更好的粮食作物,以后将慢慢成为拱火盆地的主要农作物。

  因此这四百亩水田即便是建造如何困难,徐晨也没打算放弃,甚至还将会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为了围建开垦这四百亩水田,徐晨光是铜锄都制作了上百把,另

  请收藏:https://m.shw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